青岛上市企业新探索:“小苗木”出海闯世界!
9月8日晚间,青岛冠中生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中生态”)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中国香港及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全资子公司,并通过吉尔吉斯斯坦子公司投资建设种苗繁育基地。此举旨在推动公司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苗木行业面临调整期的当下,冠中生态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自身业务的有力延伸,更是对海外市场的积极探索。而中东、中亚地区旺盛的苗木需求和优惠的扶持政策,又能否助力冠中生态等园林企业在这片新市场中满载而归?
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坡,经人工生态修复后,几个月便郁郁葱葱,一两年内即可林木蓊郁。这是冠中生态25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从海拔4400米的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的海岸线,从极端酸碱度的工业尾矿坝和强酸土壤,到极寒小镇和热带海岛,甚至干旱矿区和陡峭山体,都可以经冠中生态修复,长出葱绿植被。
2018年11月初,国内首部行业标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颁布执行,冠中生态正是这部标准的主编单位。支撑这些成就的,是100多项课题研究,150多项专利和13部技术标准。
作为一家扎根于青岛市崂山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冠中生态的主业可以形象地说是专治“地球秃斑”。具体而言,公司主要开展三项业务:一是给荒山“植发”,即运用专利技术“团粒喷播”在岩石、沙地上造土壤,让寸草不生的矿山、戈壁长出森林;二是给沙漠“打绷带”,即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区固沙造林,曾创下年固碳2.55万吨的纪录;三是给城市“贴绿膜”,即立体绿化、零碳建筑等市政工程,比如把垃圾场变公园。
近年来,苗木行业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改善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绿化的不断完善,苗木行业进入存量时代,迎来了“调整期”,冠中生态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此次设立全资子公司,冠中生态表示计划投资总金额不超过5610万元,主要用于设立及运营境外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设备采购、营销体系建设、苗木种子等原材料采购以及铺底流动资金等相关事项。
就在8月28日,冠中生态还与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政府独资市政企业比什凯克市政绿化公司签署《联合经营活动协议》,吉方向公司提供58公顷土地建设苗圃园及花卉基地,公司在约定时间内向其提供一定数量的种植材料。项目建设将分三期在五年内完成,投资资金将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求分批出资。
冠中生态表示,本次投资是落实公司海外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为公司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同时,本次投资是在公司现有大生态业务上的延伸,与公司现有业务具有协同效应。如项目顺利推进,有利于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从2024年开始,冠中生态就积极在中东、中亚地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控股公司,参与中亚国家的生态建设或苗木进口项目投标等,谋求海外订单的实质性突破。
除冠中生态外,不少园林企业也在布局海外市场。青岛抬头生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向哈萨克斯坦出口3万株椴树和元宝枫苗木,济南万路达园林工程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建立苗木贸易合资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
中亚国家因城市绿化与农业种植需求旺盛,耐旱苗木年缺口量超过300万株。霍尔果斯市花木产业协会会长姜丙玉曾表示,随着中亚国家经济复苏与城市化进程加速,苗木需求持续攀升,预计未来5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
此外,中亚五国已推出多项扶持政策,如哈萨克斯坦为花卉苗木企业提供种植补贴与设备购置补贴;乌兹别克斯坦减免相关企业增值税比例以降低运营成本;塔吉克斯坦提供优惠土地租赁政策以缩减生产成本;土库曼斯坦对种植、加工、销售环节企业实施阶段性企业所得税减免;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发展银行推出低息贷款支持花木产业等。
青岛市在苗木出口合作方面也积极行动。自2021年青岛与比什凯克结为友好城市以来,双方在绿化等领域不断交流互动,友城关系日益深化。去年,青岛与比什凯克签署绿化领域合作协议,两市企业签署树苗采购意向书。
尽管园林企业“出海”中东、中亚地区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一是当地政策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中亚部分国家政策透明度较低,审批流程复杂,如土地许可、环保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且存在政策调整风险,如关税、外资准入限制等。同时,市场规范性不足。中亚园林市场尚未形成统一行业标准,部分项目存在低价竞争、付款周期长等问题,企业需应对合同履约风险。
二是本地竞争与供应链压力。中亚部分国家推动“本地化”政策,优先采购本土苗木,如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苗圃项目要求30%苗木本地生产。此外,长途运输、汇率变动等因素也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
市场在变,出海的逻辑也在变。近年来,中国出海产品不再简单依赖“比海外产品更好”的逻辑,而是基于客户需求进行创新。回到冠中生态身上,要成为全球生态修复行业先行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